「春山烟欲收,天澹星稀小。」
————
多年前,我也以学习者身份自居,以警醒自己要时刻学习,乐此不倦看着各种关于超级学习者、聪明学习者、终身学习者的文章。
忽然某天几个问题浮上心头:
- 为什么学习者还要成为?我难道不是一直在学习吗?
- 我已经是学习者了,还要再成为一次吗?
- 成为了学习者了,然后呢?
后来我终于搞明白:
原来是有人说多数人从学校出来就不学习了,以前是学生,习惯被动学习,现在要让这些人不要玩游戏、看短视频、刷鸡汤,而是要继续学习,重新理解学习,主动学习,成为学习者。
所以,有人将终身学习者比喻成为操作系统,需要不断升级,确保自己处在不断成长的过程中,更清晰的认知世界,从而应社会要求,成为一个进步的人。
也有人提出知识复利效应,时代会犒赏终身学习者,以芒格巴菲特举例,说明持续长久的积累会给人带来意向不到的收获。
多数的逻辑是:
- 学海无涯,所以你要保持阅读,成为学习者;
- 天外有天,所以你要态度谦逊,成为学习者;
- 复利效应,所以你要持续积累,成为学习者。
但事实上,这条学习的实现路径太长。
你得先劝他停止做他喜欢做的事情,然后再跟他讲学习的好处,让他做做不喜欢的事情——学习,最后还要教他一步一步如何做,苦口婆心,孜孜不倦,实在太累太累。
好的,即使你千辛万苦将他变成一个学习者,做什么事情前问问为什么要学,做什么事情都要学一学,做什么事情以为学好了就能做好了……
理清或颠覆一个旧概念艰难无比,无论你重复多少次学习者的新概念,他依然会先认为学习就是我现在要付出代价且未来可能毫无收获的事情。
而且,无论是成为学习者,或者是超级学习者,还是终身学习者,最终目标都是成为一个保持好奇,持续求解,不断提出更好解决方案的人。
那不如干脆换一个身份,不要成为学习者?
我在《个人生产力系统指南》有一个身份组合,目的是塑造和转换身份以驱动创造,这些身份包括创造者,经营者、教育者、学习者、写作者、阅读者
在最新版中,我思考再三,还是决定将学习者这个身份去掉。
这并不是意味着我不会继续学习,而是学习对任何而言,都应该是自然而言的事情,是不需要被苦口婆心、感恩劝告的。
我愿意将学习者这个身份整合到其他身份中,其他符合直觉与更能触发行动的身份者中,尤其是的创造者和教育者。
- 创造者——如何发现社会问题,创造产品解决问题?
- 教育者——「好为人师」总比「好为学生」好,如何通过教育将知识用得更好?
所以,近几年,我不再一味埋头学习,「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我开始尝试就我目前有限的知识先解决某些力所能及的问题。
- 输出《笨方法文化手册》、《笨方法学写作》,试图让更多人用笨方法做更健康更长久的事情。
- 输出《个人生产力系统指南》,试图让更多人用丰田生产方式武装自己,成为可能自我。
各种尝试,收获各种反馈,驱使我做得更好,然后我才去阅读去写作,将这些文本产品升级,这种行动,不是学习驱动,而是好奇驱动、创造驱动、产品驱动、责任驱动。∎
————